从“三人成虎”的古训,到“谣盐惊众”的闹剧,人们对奇闻异事的兴趣自古有之。但在互联网时代,随手一刷就能“吃瓜”,我们是否意识到:每一次不经意的转发,都可能是在参加一场谣言传播的血肉盛宴?
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“吃瓜”?说白了,这是天性使然。自原始时代,“八卦”就成了人们共享生存信息的重要手段,如今更是演变成公众参与公共议题的朴素形式。
正如《乌合之众》所言:“群体追求幻觉胜过真理。”那些打着“震惊!”“内幕!”标签的内容,精准戳中了我们的好奇心。外加由算法推送与社交传播构建的“信息茧房”,瞄准了你内心最薄弱的空间。如果再添一点推动公众情绪的“佐料”,谁还顾得上查证?先转给亲友群再说!
然而从历史到现代,谣言的破坏力有目共睹。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故事,想必每个中国人都听过,其故事的内核不仅是君王的失信,更是虚假信息动摇国本的惨痛教训。现代社会,一则“吃盐能防核泄漏”的谣言,能引发社会抢购潮;一条编造的丑闻,可毁掉一个人多年的生活。这些“瓜”看似刺激,实则“深入骨髓”,是侵蚀社会的隐形毒药。
一则谣言所能造成的危害,不仅是短时间的负面影响,更可能是动摇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。每一次谣言的传播,都在透支社会信任的“储蓄罐”。就像“狼来了”的故事,谣言泛滥的结果,是等到真相来临,人们早已麻木。等到真有大事需要关注时,公众可能已经失去信任感,而澄清一个谣言,又需要动用大量公共资源,造成不必要的浪费。
在这个真假难辨的时代,想要保持清醒并非易事。做个“瓜田”里的明白人,我们应该守住三道防线。第一道,看到“新瓜”别急着吃,要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。如今碎片化传播盛行,很多“瓜”毫无生命力可言,仅需三四个小时就成了“烂瓜”。第二道,“吃瓜”前先查查“瓜藤”,做做“溯源”的工作。看看消息来源是正规媒体还是“朋友说”“网友说”。学会独立思考、追溯信源、交叉验证,对情绪化表达保持警觉,是信息化时代的新素养需求。第三道,守住转发键,少交智商税。对于个人来说,每一次无责任转发,都是对个人信用的损害。
这个时代不缺“吃瓜群众”,缺的是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的“守望者”。真正的信息文明,不是消灭好奇心,而是把猎奇心理转化为求真意识。当我们学会多一次核实、少一次轻信,就是在为网络空间播种理性,更是在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一份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