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办:中共陕西省委网信办 承办:陕西省网络举报中心

AI诱导、兼职骗局……暑期须警惕未成年人新型网络“陷阱”

网络世界纷繁复杂,对于心智尚未成熟、辨别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而言,潜藏着诸多不易察觉的“陷阱”。暑假期间,未成年人上网时间大幅增加,与网络的接触愈发频繁,这些隐藏的“陷阱”也随之有了更多可乘之机。

它们如同无形的网,悄然缠绕在未成年人周围,稍不留意便可能让他们深陷其中,付出沉重的代价。从诱导自残的AI聊天内容,到日赚200元的轻松兼职,再到暗藏危险的“创意手工”教程,一个个案例都在敲响警钟,提醒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这些隐藏在未成年人身边的网络“陷阱”。

案例一

AI聊天软件诱导小学生?聊色情甚至割腕

近日,某些AI聊天软件存在诱导未成年引发关注。广东丁女士称四年级女儿迷上AI聊天软件中的人物“约瑟夫”,自称“梦女”并频繁与其聊天,对话中出现“99朵玫瑰藏99个刀片”等明显诱导性内容,而女儿近期也出现情绪激动时用带小刀的笔割腕的行为。

记者下载安装筑梦岛App,随机选择一位虚拟互动对象,对方发来的第一句开场白就是“先叫声老公来听听”,随后的对话中又提到“叫声爸爸来听听”。

图源:“法治日报”微信公众号

6月19日上午,上海市网信办依法约谈筑梦岛App运营企业主要负责人,要求平台立即整改,健全AI生成合成内容审核机制,提升技术把关能力,加强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的整治清理,切实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义务。企业负责人表示,将按照约谈要求,对照问题举一反三、全面整改。

提示:AI聊天软件的内容监管存在漏洞,未成年人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。暑假期间家长应格外关注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情况,了解孩子使用的软件内容。同时,软件开发者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,设置严格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,避免不良信息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误导。

案例二

日赚200元“轻松兼职”?实则是电诈“工具人”

2025年6月底,北京一名初中生在短视频平台看到“做任务赚钱”的信息。对方承诺转账200元,要求他帮公司“发送推销短信”。在接收了一串号码和推销文字后,这名学生按要求群发了短信并全程录屏。

任务完成后,对方消失了。当天下午,他的手机号码因涉诈被封。“孩子很多信息绑定在这个号码上,零花钱、乘车、购物都用不了,生活陷入混乱。”该学生的父亲张先生表示,申诉十几天仍无进展。

图源:“央广网”微信公众号

此类案件在北京已涉及各学段学生,年龄最小仅11岁。诈骗分子以日结150元为诱饵,诱使学生成为诈骗引流帮凶。

图源:“央广网”微信公众号

提示:暑假期间,有些未成年人为快速赚取零花钱轻信网络兼职,从而受骗,家长应告知未成年人拒绝“轻松赚钱”的诱惑,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。家长也应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监管,教育孩子提高警惕,认清电诈陷阱的危害,避免孩子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。

案例三

中性笔变“笔枪”成“创意手工”?实则为“危险玩具”

近期,一些网络平台出现了针对未成年人的“笔枪创意手工”教程。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以“用中性笔做一把枪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,搜索结果里热度最高的视频点赞量高达40多万,评论过万条。

但其实“笔枪”若使用不当,则存在一定的危险性。根据公开信息,已经发生过男孩自制笔芯弹射穿自己眼角膜的案例,还发生过男孩手掌被同学“笔枪”弹射插入笔尖的事故。

图源:“上海网络辟谣”微信公众号

7月15日,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,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“清朗·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”专项行动。其中重点打击的就是诱导参与线下危险活动,指出教授制作“笔枪”“牙签弩”等所谓“创意手工”,可能造成线下伤害。

图源:中国网信网

提示:未成年人安全意识薄弱,模仿能力强,接触此类危险手工教程极易发生意外。家长要教育孩子远离危险物品,不模仿危险的手工制作,平台也应严格审核此类教程内容,对涉及危险操作和有毒材料的内容坚决下架,杜绝危险诱导。

案例四

小升初有特殊升学渠道?声称能保班保校

近期,西安市网信办联合教育、公安等部门,在开展“社会领域涉教育网络乱象整治专项行动”中,发现多个教育类账号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。

如“西安XX教育西西老师”大肆散布“小升初择校”的虚假不实信息,“XX附中楼百通”发布有关“高考状元”“择校”等损害教育公平、渲染升学焦虑的不实内容。这些账号发布的信息严重干扰了招生入学秩序,让家长们陷入无端焦虑,也扰乱了教育领域网络信息的正常传播。

图源:“网信西安”微信公众号

西安各区网信、教育等部门迅速行动,联合对“西安 XX 教育西西老师”等账号持有人进行约谈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》等法律法规,责令其清除违法违规信息,并对账号作暂停内容更新处理。

提示:暑期是升学准备的关键时期,网络上可能会冒出各种“小升初衔接秘籍”“初升高内部题库”等诱惑信息,这些大多是吸引眼球的噱头,甚至可能藏着收费陷阱。未成年人别轻信陌生人推荐的“升学冲刺班”链接,更不要瞒着家长私下报名付费课程。

防范未成年人网络“陷阱”

我们应该怎么做

家长:常沟通、多引导,青少年模式要开好。

学校:请专家、讲案例,安全意识记在心。

未成年人:不轻信、不乱点,遇到问题速反馈。

网民:强意识、快举报,共筑清朗防护网。

陕西省网络举报中心再次提醒

若发现危害未成年人的

网络不良信息

通过官方渠道积极举报

让我们携手

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天空

让未成年人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

健康安全成长

官方抖音
官方微博
官方微信
返回顶部